丽莎知道

退休教授对骗子深信不疑,70万镑毕生积蓄付诸东流,最后谁来担责?

上周,丽莎和大家分享了一起骇人听闻的银行大额存单失窃案,高达2.53亿人民币的存款在银行高管的“移花接木”下,被暗地里转移到他人账户。储户无法取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存单本金,但银行却称自己无责。

最后,法院判决转移偷窃大额存单的银行高管及其下属承担相应责任,赔付余下的1.2亿人民币。点击这里,丽莎为您呈现事件全貌。

无独有偶,英国近日也宣判了一起有关银行存款转移的案件。一对老两口把自己毕生70万英镑(约合585.2万人民币)的积蓄转移到迪拜的所谓“安全账户”中,却不料这是骗子设下的精巧骗局。

这位诈骗犯是如何让一位拥有博士头衔的退休教授栽了跟头?最终,英国法院又将会如何进行判决呢?到底是老两口自己的失误,还是银行的责任呢?

那么,在英国应该如何识别银行诈骗,保护自己的个人财产呢?

案件背景:

案件的主人公菲利普博士是一名退休的公共卫生教授,他的妻子是一名音乐教师。两人的工作算是英国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到了晚年,两人也是积攒下不少的存款。

在2018年2月,两位老人接到了一系列的诈骗电话。诈骗犯JW谎称自己是汇丰银行HSBC的内部的反诈骗部门,他们正在与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和国家犯罪局NCA合作。

为了获取菲利普老两口的进一步信任,JW还安排了另外一个人给老两口打电话,并主动鼓励菲利普自行在网络上查找来电显示的号码是否来自国家犯罪局NCA。

其实,JW在这里使用了特殊的通信手段,让老两口看到来电显示的号码为NCA的官方号码。正是这一次与所谓“NCA”的通话中,老两口彻底开始相信JW。并在电话中了解到JW与NCA合作9年了,并且是FCA的一名高级官员,是完全值得信赖的。

就此,菲利普老两口就对JW的话言听计从,生怕自己毕生的积蓄“被消失”。然而,他们当时没想到的是,一场国际诈骗案离他们越来越近。

三次来到银行柜台,欺瞒转账目的

随着“诈骗计划”的顺利实施,JW开启了自己的收网工作:他要求菲利普老两口来到银行转账,将他们的积蓄转移到一个指定的,位于阿联酋迪拜的银行账户当中。

为了防止计划失败,JW一度教唆老两口不要告诉任何人,甚至是警察,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潜在的调查。

菲利普博士首先将自己存在汇丰银行HSBC的95万英镑转移到了菲利普夫人名下的巴克莱银行Barclays账户中。

2018年3月9日,老两口来到了巴克莱银行位于桑伯里的分行,但是由于这家分行在国际支付系统上出现问题,转账未能成功。第二天,二人来到了布里斯托的布罗德米德分行,进行了第一笔转账,转移了40万英镑。

3月13日,老两口来到了韦斯特伯里分行,再次转移了30万英镑。

在执行转账的时候,尽管有银行的职员告知他们可能存在欺诈的行为,但是老两口被彻底欺骗,他们不信任警察或是银行,并向银行欺瞒真正的转账目的。

诈骗犯无影无踪,老两口追悔莫及

然而,骗局终究是骗局,早晚会有被戳穿的那一天。

老两口在朋友和警方的劝解下,大梦初醒一般,终于认识到这是一场诈骗行为。随即要求巴克莱银行追回他们损失的资金。

然而,资金已经不在英国境内,此时要求冻结或是追回款项已经为时已晚。

成为诈骗的受害者后,老两口向银行提出索赔,声称银行没有遵守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导致他们的资金被盗取。

那么,什么是银行的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呢?

其实,在上一篇有关存款盗窃的文章当中,丽莎就和大家提到了英国法律中限定银行规范的一个重要法律——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

这项银行义务源自30年前的一场判决:BarclaysBank v Quincecare Ltd。没错,1992年这起案件的被告同样也是今天我们案例中的巴克莱银行。

在这个案件中,巴克莱银行同意借款40万镑给被告Quincecare公司。结果Quincecare的董事会主席指示银行把34万镑的款项转到了自己指定的一个账户,然后又把这笔钱转到了海外。

最后,虽然这位董事会主席因为自己的诈骗行为被法庭判了刑,但是那转走的34万镑却永远没有被追回来。巴克莱自然是不愿意承担这个损失。他们就开始起诉Quincecare和相关的贷款担保人。不过,最后法庭却判决巴克莱在转账的过程中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谨慎责任,因此这个损失需要有巴克莱自己来承担。

法院进行判决的基础是,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的关系是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关系,因此银行在执行客户的指示时,银行(代表银行的工作人员)需要有合理的职业技能并且谨慎行事,这是银行与客户之间合同的隐含条款。

银行如果有合理的理由(不一定有证据)相信客户的付款指令是企图非法挪用资金,亦或是客户的指令看起来不是很可靠的话,则可以不执行付款指令,这是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最关键的核心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负有阻止客户付款的积极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调查潜在的欺诈行为。

英高院一审判决银行无责

上诉法院却驳回一审判决

老两口的维权之路也是历经坎坷。尽管英国高等法院对菲利普夫妇的遭遇感到同情,但是一审的判决是对银行有利的,驳回了老两口的索赔请求。

一审法官认为,让银行对欺诈行为承担责任是不公平,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在本案中:

银行的主要合同义务是按照客户的指示行事,银行可以偏离该指示的情况非常有限。

在预防欺诈和保护无辜方时,法律不能对银行施加过于繁重的责任,从而会影响银进行有效的交易。

如果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职责演变成要求银行机构“猜测”客户的真实指令,这显然是给银行施加了更繁重的义务和障碍。

Barclays Bank v Quincecare Ltd这个案例是不适合本案件的,因为在Quincecare这个案件中,银行是按照客户代理人的指示来进行转账(从而给客户造成了损失),但是在本案中,要求转账的则是客户本人,不存在代理人发出指示的情况。

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不能延伸到菲利普夫妇在做出转账行为后所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与银行之间的实际付款指示是有效的,并且不具有欺诈性的。

这一判决对于银行业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欣慰,因为从某种角度来说,银行和金融机构不需要成为客户遭遇诈骗的最后保险人。

他们的观点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在诈骗行为不断升级的当下,银行业者承担过多的审查责任是繁重且不可行的,并且可能破坏银行执行指令的效率和主要责任。

然而,这一事件并没有就此结束,菲利普夫妇选择继续上诉。上诉法院给出的审判大相径庭,让原本以为大获全胜的银行业者失望了。

上诉法院撤销了高等法院的一审判决,并认为:

本案件并没有要求银行来履行新的职责或者说对现有职责进行拓展。Barclays Bank v Quincecare Ltd案件中所成立的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原则仍然适合于本案。这一原则并不排除付款指令是由客户本人发出的情况。

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中,银行执行客户指令的责任不是绝对的。他们需要在执行的过程中,认真考虑客户本人的状态和说辞是否有令人生疑或者担心的地方。如果有的话,银行就应该对客户的指令进行慎重的调查。

此外,上诉法院认为一审法庭出现错误的地方在于,审理法官认为要求银行对客户在转账交易过程中的状态和说辞进行慎重观察的做法是过于繁重的。实际情况表明,这并不会给银行造成额外的负担,也不会对他们的业务和责任产生影响。其实,在本案中,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在一大笔钱从菲利普博士转入到菲利普夫人名下的巴克莱账户后,短短几天又要进行国际转账。如果银行的工作人员稍微留意的话,就会发现这是非常可疑的。

最后,上诉法院支持菲利普夫妇的诉求。巴克莱银行在这一诈骗案中需要承担其没有认真履行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的责任,需要赔付菲利普夫妇在这次诈骗案中所造成的损失。

丽莎写在最后:

两次判决,结果大相径庭。这个案件可以说把银行的责任进一步做了延申。按照原先的立场,银行只有在执行客户代理人的指令时给客户造成了损失,才有赔偿客户的义务。按照这个新的法律,现在客户自己给银行下发转账指令,从而给自己造成损失的话,银行仍然是需要承担责任的。这一点很明显是会引起争议的。

反对的人会说,这对银行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果拒绝执行客户的指令,则有可能会违反和客户之间的服务合同,同时让银行承担所有的责任,会让客户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更加掉以轻心,不利于提高整个社会对金融诈骗的警惕。

同时,银行在赔偿这类损失时,自然最终还是把自己的成本转嫁给客户。最终受到损害的,仍然是客户本身。

但是赞成的人自然也有自己的道理。他们认为银行作为一个专业的金融机构,会有更多的经验和手段来识别这类诈骗,从而给客户提供更好的保护。

不过,在丽莎看来,尽管菲利普夫妇的钱财得到赔偿,但是这一判决结果只是让银行来承担这一责任。而实际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减少甚至杜绝诈骗案的发生。

谨慎义务(Quincecare Duty)固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防诈骗的手段和方法,但是没能从源头真正地阻断诈骗的发生。

应该说,英国的法律对客户的保护是相对健全的。如果您遭遇了小型的金融欺诈、银行卡盗刷的情况,英国的银行一般都会在第一时间冻结款项,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会首先赔偿您的损失然后会自己尽力把丢失的资金追回,来弥补自己的损失。相信很多莎粉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不过尽管这样,每个人也都不愿意自己成为金融诈骗的受害者。作为当事人来说,自然还是在进行转账的时候特别留心诈骗为好。

如果您在英国真的遭遇了金融诈骗,丽莎和您分享一些方法,能够帮您提高将钱追回的概率:

首先,如果你意识到自己遭遇了诈骗,请第一时间联系您的银行,剩下的任何资金都可以被冻结。尽管有一部分资金可能已经不在,但是不会有进一步的损失了。

其次,您也可以要求自己的银行赔偿自己的损失。如果银行拒绝的话,您可以到金融申诉专员服务处,也就是Financial Ombudsman进行申诉。他们的网址是https://www.financial-ombudsman.org.uk/。

这是一项免费的服务,但需要等待的时间可能会长达几个月。超过70%被银行拒绝赔款的案件,在这里都能够拿回属于申诉人的款项。

如果您的损失低1万英镑,您当然也可以选择小额索赔法院。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您败诉了,您无需承担对方的法律费用。

如果您真的像菲利普夫妇那样损失了数十万镑,丽莎建议您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加迅速和行之有效。

好的,今天的文章就先到这里。如果您对英国商业法或者其他英国法律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进一步咨询丽莎律师行。

任何英国税务方面的问题,也欢迎联系咨询丽莎会计行。

觉得丽莎的文章不错?请不要吝于点赞和转发!您的支持是丽莎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将尽力为莎粉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实用信息。

> 📱 丽莎的“掌上律师”服务 📱 <

如果莎粉们对于丽莎的“掌上律师”服务有任何疑问,或者想要了解如何使用丽莎APP,莎粉们可点击这里 ↓

《您的掌上律师行:如何使用丽莎APP?》

丽莎以简易图表,一步一步带您使用丽莎律师行的专属APP。

您和我们只有一键之隔。委托我们,您完全可以更加省时省力。对于住得远的莎粉,您更可以省下车费和舟车劳顿。丽莎只想为您做得更好。您说,我们做!委托丽莎,从来没有如此简单过!

如果莎粉们对于丽莎的“掌上律师”服务有任何疑问,或者有其他法律问题,都可以直接联系丽莎律师行(www.lisaslaw.co.uk),或者通过我们旗下官网《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UK-LISA)官方微博(www.weibo.com/lisaslaw)咨询丽莎。

丽莎律师行联络邮箱:info@lisaslaw.co.uk

联络电话:020 7928 0276

联络微信号:lisaslaw003

《丽莎知道》官方微博:www.weibo.com/lisaslaw;手机版:www.weibo.cn/lisaslaw

扫一扫,《丽莎知道》微信公众号:

3人评论了“退休教授对骗子深信不疑,70万镑毕生积蓄付诸东流,最后谁来担责?”

  1. bonificación de registro en Binance

    I don’t think the title of your article matches the content lol. Just kidding, mainly because I had some doubts 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

  2. Explore the ranked best online casinos of 2025. Compare bonuses, game selections, and trustworthiness of top platforms for secure and rewarding gameplaycasino.

  3. M mt tài khon binance

    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I am worried that I lack creative ideas. It is your article that makes me full of hope. Thank you. But, I have a question, can you help me?

发表评论

请同时留下您的联络信息,您的个人联络信息将不会被公开。*表示为必填项目。